第682章 诱敌深入
大唐:武神聊天群 by 宁心静气
2025-7-14 00:09
想到这里,唐峰眉头紧皱。
根据他对高句丽的了解,这五万大军,足足占了高句丽可调动兵力的一半。
临行之前,他着重强调了,此番驰援新罗能够顺利完成,东北边境的唐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可现在,高句丽的大军还是出现了,这让他有些想不透。
若是一小股部队,他还能够稍微理解,五万大军,绝对不算是一个小的数目。
难道说,东北边境出了什么纰漏唐峰的脑海中,这样想着。
其实,也无怪唐峰这样想,不管....
哪一个国家,身为君王,首先要考虑的,便是国家的安定。
一切的开疆拓土,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。
然而,盖苏文这位…拥有铁血手腕的军事独裁者,却偏偏不是一般的君王。
这位…弑君篡政的摄政王,是一个极具野心的霸主。
利益得失。
这是他首先考虑的重点,只要有着足22够的利益,那怕损失几万守军,他也在所不惜。
唐峰扭过头,向着周边看去。
这几日的时间,他率领着麾下的军队,与百济人征战了数场,更是一举攻破了百济的王城,将百济国覆灭。
强大的大唐步军,再加上各种团长光环的辅助,足足消灭了六七万,百济士兵和将领。
不过,与之伴随的,最初的三万唐军,也仅仅剩下了两万有余。
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,大唐步军就算再强大,他们也是人,而不是神,战场厮杀,若是没有折损,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。
以近,万人的损失,歼灭了百济六七万人,,,更是一举将其覆灭,这样的战绩,不管....
是放在那里,都是足以让人惊叹的。
唐峰的面庞上,却没有任何的喜色。
紧追而来的五万高句丽大军,而他的麾下,仅仅剩下两万人,孰胜孰劣,一眼便看得出来。
高句丽的大军,可不是…百济和新罗这些............军士可比的。
这个能够抵御住隋炀帝三次东征,最后导致隋朝覆灭的辽东大国,其实力,绝对不可............小觑。
唐峰的大脑飞速的运转起来,思考着应对的方案。
以赵平,甄平,燕云十八骑等府中护卫恐怖的杀伤力,再加上两万装备精良的大唐步军,经过团战光环的加持,未尝不高句丽大军一战。
只是,若选择那样的话,必将是一场极为斗,胜负难料不说,这些............汉家儿郎,只怕有九成将要埋骨在这里,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。
抬起头,向着这座城池望去,经过激烈的大战,城墙都破败了许多,以城而守,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想到那前方的新罗,唐峰再次。
经过先前的大战,新罗早已经破败不堪,能够援助,是非常有限的,将高句丽大军引到那里,非但…起不到太大的效果,反而有一种祸水东引的感觉。
这与他最初的目的,是有些背离的。
引。
想到这个字,一个念头,顿时出现在唐峰的脑海中。
兵法有云,实则虚之,虚则实之。
高句丽大军最后出现,明显是想要坐收渔翁之利,便给他这样一个假象又如何。
“全军集合,继续东进。”
唐峰目光扫视了一周,吩咐了下去。
很快的时间,两万大军集结完
毕,东出全州城,继续向着新罗的王城而去。
那回来禀告消息的斥候,看着最前方的主将,心头微微有些不解。
这支高句丽的大军,很明显就是...冲着他们前来的,避而不战,是绝对不可能将这支追击而来的大军给摆脱的,甚至于,会让对方更加的信心十足。
然而,他那里知道,唐峰要的,就是这个效果。
战马缓缓的前行着,唐峰的思绪,飘飞了出去。
五万高句丽大军被自己牵制在这里,那么,东边方向的辽东城,毕竟不会有太强的守备力量。
这个时候,便是要看那唐军的主将,能否抓住机会了。
若是辽东城被破,唐军长驱直入,他不信,那位高句丽的摄政王还能够沉住气,将这五万大军一直放在这里。
而此时。
大唐东北边境。
“将军,三天了,辽东城再无后续援军到来,要不,先试探性的进攻一次”
副将看着伫立在那里的张俭,开口询问道。
张俭站在那里,看着远处的辽东城,心中,有些犹豫。
在这里驻守了多少年的时间,他深知,高句丽摄政王盖苏文不是那种…易于之辈。
虽然,接到来自长安的命令后,他立刻就行动了起来,大军推向了辽东城。
可到了真正要出兵的时候,反而犹豫了。
“再等等,在等上990一两日的时间,若是没有后续援军到来,那么,便立刻。
攻城。”
片刻后,张俭说道。
“将军,以高句丽的兵力,说不准,此时已经派兵南下了,况且,兵部再次传来信函,要求我们务必托住高句丽的大军,若是延误了战机..”
那副将再次开口说道。
“够了,本将自有决断。”
张俭有些烦躁。
朝廷大军驰援新罗,却将这样的重担压在他的肩膀上。
若是贸然进攻,一旦中了高句丽的诡计,损兵折将,身为主将,他难辞其咎,若是毫无作为,使得东进的唐军遭袭,他同样有难以推卸的责任。
左右两难。
这着实让他有些难受。
看着犹豫不决的将军,副将忍不住叹了一口气。
自家这位将军,向来行事稳重,驻守边疆,是没有任何问题的,可是,有时候,太过稳重,处理起事情来,便会优柔寡断。
这里发生的事情,唐峰自然是不知道的。
如今,唐峰正带领着麾下的唐军,继续向着东边前行着,后面,高句丽的大军,追的更紧了起来。